「整骱」健康管理
澄村企業行 李廷暉
現代醫學如此發達,為什麼對十大死亡病因當中的慢性病卻束手無策?就連最常見的痠痛症亦一籌莫展?
回顧人類醫學史~
任何技藝的發展均有其時代背景,中、西醫學分別在不同時代,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哲學基礎上發展出來,它們的基本概念、基礎理論及醫療實務上幾乎完全不同,然而,兩種不同的醫學,兩種不同的診療方法與醫療手段,最終都有可能把病醫好,但是又同時又面臨許多不可解的問題。
中醫擅長論循環却治不了循環病?
中醫學是種經驗醫學,神農氏嚐百草為民療疾,從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經積累許多醫療實踐經驗,而發展出經絡學說、陰陽五行學說等理論,其內容幾乎都在論述氣、血循環,從其經典名言「不通則痛,通則不痛」已經完全說明病與不病,「痛」通「病」,亦即「不通則病,通則不病」,簡單地說,有病的地方循環不良,循環正常就意味著無病。
中醫注重內在的洞察力,循着「通則不痛」的大道理,在沒有MRI此等診斷儀器,沒有抗生素、特效藥及洗腎機等醫療設備的時代,憑著六經辯證望、聞、問、切診病,藉著針、灸、砭、藥(草根、樹皮、蟲體、礦石)醫病,已經走過了漫長的五千多年,醫人無數。
既然整個中醫學都在說明氣、血循環,治循環的病應當是中醫的專長,可是為什麼對自古即存在而名列現代十大死亡病因名單上的那些循環病,却無法治療?因為中醫學著重功能而不深究機理,只觀察到不通的「果」(或症狀),而却不了解不通的「因」(或病因),徒然採取「對症下藥」來調氣、補血,以圖改善氣、血循環來治病,只是治「果」而不治「因」的關係,所以無法治癒疾病。
危機處理是西醫的專長,對平均壽命的延長貢獻大~
西方醫學的崛起,適逢歐洲大陸傳染病猖獗的時代,科學界適時發現了細菌,認為一切疾病都是由不同的細菌或病毒造成的,為了治療疾病,必需以相應的藥物來消滅它們,藥物遂成為當代醫療的核心,醫生也就把「細菌病原論」奉為金科玉律,隨後發明了抗生素,一舉控制了瘟疫,從此奠定了西醫權威的地位。十九世紀解剖學發達,開創了外科手術技藝,隨後放射線醫療科技亦蓬勃發展,因此,化學藥物、外科手術和放射線遂成為西方醫學三種主要的醫療手段。現在更挾著尖端科技在醫療上的應用,不斷開發出新的醫藥,新的外科技藝與器械,以及幾乎可以透視人體的診察設備,還有基因療法的研究,幹細胞醫學、複製醫學成功案例的發表,使人們覺得醫學是愈來愈進步了,而且「未來」將無可限量;如此,三百多年來,「主流」醫療界成就非凡。
實際上,包括細菌性疾病的防治,西醫最擅長危機處理,如急救(槍傷、刀傷、車禍外傷、中毒、感染等意外傷害)和救急(退燒、消炎、止痛、鎮靜、降壓等症狀緩解)等。而在慢性病的醫療方面,真正能够治癒的疾病並不多,依舊是停留在頭痛醫頭,脚痛醫腳的「對症治療」階段,大多數疾病只能控制而無法治癒,而讓病人活在各種醫療檢驗和指數當中,不過對於延長人們平均壽命的貢獻,確實較「不科學」的中醫高明許多。
中、西醫療的盲點
根據「人體機能解剖學」原理,「結構決定功能,功能影響結構」的因果關係,是存在生物界不變的自然定律,現代醫學也已經證實,沒有形態、結構改變的疾病應該是不存在的。
「結構決定功能」,已經明白地告訴我們,生理功能失常是「果」,身體結構異常是「因」,兩者均意味著已經「生病」,習慣上以生理功能失常與否來詮釋「疾病」,然而,沒有結構異常何來功能失常?
「功能影響結構」,則已經明白告訴我們,「治病」的方法了,即糾正結構異常使其恢復正常。根據功能影響結構的生物自然規律,計劃性地改變生理功能的活動,而引起身體結構產生有益於健康的良性變化,遂步提昇和恢復身體的自癒力。
中醫學問題則出在不了解「結構與功能」的因果關係,「結構異常」導致循環等通路「不通」,是「因」,而「痛」是功能失常的表象,是「果」。重功能而不究機理的醫療,只治果而不治因,疾病當然無法治癒。
以科學為基礎的西醫,竟然也是只治「疾病的症狀」而不治「症狀的成因」,還要譏諷中醫不科學,俗語說「龜笑鱉無尾」,一百步笑五十步。科學的西醫,其醫療實務與醫學理論發生這麽大的謬誤,承襲了十八世紀的醫學理論,使醫療工業、醫學教育、製藥等利益集團的操控,醫療技藝的無奈。
據觀察,歷屆諾貝爾醫學獎得主,除了1960年代克服小兒麻痺症的沙賓疫苗之外,從來沒有一位是因發現或發明治療心臟病、癌症、高血壓、痠痛症…而獲獎,可以說明現代醫療的窘境。
醫學的迷失
舊時代科學文明開啟之始,人們初嘗科技成果,以為人定勝天,雖然說愚昧無知,但畢竟是萬物之靈,通常很快就能從失敗的經驗中吸取教訓。中國古代的秦始皇為了一己的榮華富貴,派遣五百童男女尋求不死仙丹,那個家喻戶曉的故事,自有其時代背景,雖然毫無結果,却也創造了歷史故事流傳中外;令人費解的是許多現代醫學家,這些人大都是人類中的上上之選,卻寧願步秦王之後,前仆後繼地企圖尋找根本不存在的「治病仙丹」,這種愚己愚民的作為,其背後肯定受到一些大老闆的支持,都是為了醫學集團的龐大利益在「拼經濟」,可笑的是還有產業大老闆感性之餘狠砸千億資助,簡直是推波助瀾,到頭來,受害的當然也包括這些受益人在內的倒霉的「病人」--永遠的白老鼠。
古代東方醫學(中國、印度、埃及等,其中以中醫最具代表性)缺乏人體解剖等基礎知識,對人體內部結構認識貧乏,却能從實踐經驗中發展出「對症下藥」的經典醫術,盛行數千年而醫人無數,卻因為缺欠統計「數據」佐證,而被現代醫學貶損為不科學。然而,以科學為基礎的現代醫學,基本上必須研究、探討人體各種細胞、組織、分離的器官和系統,觀察、研究它們的形態結構與其生理功能之間的相互關係,瞭解人體器官的形態結構及其變化的規律,根據形態結構的發展變化來分析相應生理功能,以作為醫療疾病的基礎。令人不解的是標榜着正統的、主流的現代醫療,其醫療實務大多偏離醫學理論基礎,幾乎漠視結構與功能的因果關係,依然採取被自己譏為不科學的「對症下藥」的方式來醫病,是龜笑鱉無尾,或者說是現代醫學出於「無奈」。
根據中醫的經絡學說,經絡應該僅存在於活體,人活著而且是健康的活著時,氣血旺盛就能够形成經絡,但是人死了之後經絡就沒有了。從結構與功能的因果關係來看,可理解的是人雖然活著,如果身體結構發生異常變化(生病了),則經絡必相應紊亂,氣血是否還有經絡可循?方藥還可歸經絡?那麽,常規的診療手段是否還正確有效?
以同樣的角度來看,現代醫學所實行的科學實驗方法,「雙盲法」的理論基礎有問題,畢竟每一個個體都是獨一無二,不可能有兩個相同的病人,更不能假設(或假裝)生病的人(身體結構異常的人),其生理功能可以如健康的人一樣正常運作,否則如何對症下藥?如何比對?例如,病人無端的牙齦出血求診,一般常識都知道缺乏維生素C的症狀,「對症下藥」就是處方高單位維生素C,事實上,大多數此類病症是因為吸收維生素C的器官病損或其他原因所引起,醫「症狀」而不醫「病因」,預後如何大家一定都知道。又如小兒發育遲滯(俗稱不正囝仔),顯然是營養不良的問題,「對症下藥」處方高單位營養品,好像營養不良的唯一原因是缺乏營養,這也是醫「果」不醫「因」,醫錯方向如何「治」病?結果肯定「越補越大空」。
「醫病」和「治病」不同
三歲囝仔攏宰影,玩具壞了,找阿公「修理」。開車的朋友也都知道,汽車故障了,必須進保養廠「修理」,任何機器皆然。「修理」什麽?當然是損壞的零、組件。
以現代醫學科學的觀點,人體就是一部「生物機器」,構成人體的任何器官,其結構是機能的物質基礎。按此觀點,人體「生病」就像機器故障一樣,即意味著某器官的「結構」發生異常改變,而引起相應生理「機能」失常,現代醫學也已經証實「沒有結構異常的病是不存在的」,醫生治病的目標,即意味着「修復結構異常的器官,使恢復身體的正常生理機能」。
治病「仙丹」就在自身的體內
人造的機器均有備份零件,可以一再地修復,換句話說,機器可以死N次,而人命卻祗有一條,奇妙的是人體這一部機器屢有損傷,雖然沒有零件可以更換修理,絕大多數均可以運作(存活)數十年,甚至百年以上。原來人體早已e化了,老天爺在製造這部機器的時候,同時把「自我修復」的軟、硬體佈建在身體的每一部份,使能够修復自身的損害,以恢復相應的生理機能,也就是這種自我治療的特異功能,而使人體擁有超強的生命力,一般把它稱為「自癒力」。
用另外一種方式來詮釋「自癒力」;當身體受到損害性變化時,必同時引起修復這些損害的各種反應,包括適應力、調節能力、代償能力、免疫力…等,它們的總和效應就是「自癒力」。
身體結構的完整性是「自癒力」的根本,任何器官的結構發生異常改變時,必相應削弱其「自癒力」。每一個人因先天和後天許多條件不一樣,如遺傳、年齡、營養、運動…等,它們的「自癒力」強弱各不相同,即便是同一個人的「自癒力」,在不同狀况下亦有相應的差異。
擁有健康的人,是很難感受「自癒力」對維持健康的貢獻的。我們雖然不知道「自癒力」如何治病,但是我們都知道「自癒力」的強弱與健康有著密切的關係,一般人都是在身體某些組織、器官的結構異常較為嚴重,使「自癒力」減弱到難以應變,相應生理「功能」失常明顯的時候,才驚覺到已經生病,其實早在結構異常開始發生的那一刻,身體就已經生病了,因為輕微的結構異常,「自癒力」應激瞬即修復組織器官的損害,過程中或許僅有短暫的自覺性不適,甚至明顯降低了生活品質,但是,大多並不影響身體的生理功能。
現代醫療用藥最多的是抗生素、消炎藥、解熱藥、抗酸藥、鎮靜劑、止痛藥等,精確的用藥可以緩解症狀,但不能治病,實際上,包括藥物和任何醫療措施都是在為「自癒力」爭取時間和創造條件,正確地說,藥物是用來幫助病人對抗病損,真正能够「治」病的仙丹是體內的「自癒力」。當身體遭受的損害性變化極端嚴重,而破壞了「自癒力」機制後,再高明的醫生和醫療服務亦屬枉然,生命即面臨終結。用一個簡單的數學等式來表達這種醫、病關係,即「助療(醫生)+自療(病人)=治療(自癒力)」。
醫生乃依據所學與經驗,通過各種醫療手段(如藥物、手術和放射線),來幫助病人對抗疾病,事實上,醫生就是通過醫療措施幫助病人提昇其「自癒力」,因為只有「自癒力」能够修復組織器官的損害,恢復身體的生理功能。醫生的任務僅負責「醫療」疾病,其過程具有可評估的危險性,以及未知的預後,而其成敗、風險,都必須由病人自行承擔,這就是為什麼重症病患就醫時,必須填寫保證書蓋章捺印的原由,如果醫生會「治療」疾病,則必須負責成敗,那麽蓋章捺印的人應該是醫生。因此把醫生、處方、醫囑等醫療措施稱為「助療」。「自療」的部份包含病人的身體狀况、生活規範(營養、運動、睡眠等)、遵循醫囑等等。「治療」則抑賴「自癒力」,其成效亦取決於「自癒力」的強弱。
根據「人體機能解剖學」原理,結構決定功能,功能可以反過來影響結構,這種因果關係在生物界是一個無法否定的自然規律。事實上,「結構決定功能」已經明白地指出人體疾病的根源是身體的結構異常。而「功能影響結構」亦已經指出治療疾病的方向,是通過功能性活動的方式,來達到糾正結構異常,或因為改變功能活動而使相應器官發生有益於健康的結構性變化。
人體器官當中,內臟器官都巧妙地受到良好的保護,不易受到損傷。而「脊柱」這個多骨多骱的器官之所以被稱為「龍骨」,已經完全能够證明其在人體中舉足輕重的地位,特別是它與神經、循環系統的緊密關係以及和器官系統相互關聯的整體性,既是「貴要」而又「常勞」,廣受內、外環境和功能條件的影響,極易遭受損傷而造成結構異常改變,則神經傳導和血液循環通路將首當其衝,並累及相應內臟器官系統,可出現全身性的臨床症狀。
另外,雙足為身體骨架的基礎,足結構異常必降低其穩定與平衡的功能,為了維持身體的姿勢,勢必動員更多的肌肉作功,因代償作用而對脊柱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是故「脊柱」與「足」是結構整治的主要目標。
為什麽醫生治病時只問「生理功能」而不管「身體結構」?答案非常耐人尋味,說不懂嘛?!人體解剖學是必修基礎課程。也許是看診時間不足而忽略掉,抑或是出於無奈,根本沒有辦法處理,不然就是為了「拼經濟」。
今天,新世紀醫學幾乎瘋狂地投入複製科技和幹細胞的研究,不難想像未來的醫生治病將如修車一般直截了當,也就是「製造和更換原廠零件」。(筆者以為這又是人定勝天的另一挑戰。上帝造人,醫生修理人,醫生將比上帝還要上帝)那麽,新世紀醫療將是不折不扣的結構整治術,由此可預見,器官零件的製造、銷售、移植,將是未來的熱門行業。而在幹細胞科技、複製科技以及移植醫學尚未發達成熟之前,澄村整骱教研室開發了簡易的結構整治術。
前述醫、病關係,助療(醫生)+自療(病人)=治療(自癒力)。助療當然包含醫生的專業、處方、醫囑等,自療則包含病人的體質、遵循醫囑、生活規範(營養、運動、睡眠等),治療的成效則端視「自癒力」恢復的程度。假設評價治療成效為0~10分,則助療佔0~3分,自療佔0~7分。有一句警言值得醫生參考:「當您的工具箱裏面只有一隻鐵錘時,您所看到的東西都是釘子。」一句西方諺言則用來警惕病人:「上帝懲罰無知的人」而臺灣俚語「先生緣,主人福」,用來詮釋治療亦極為貼切。
澄村整骱教研室以「防患於未然」的思維而研發「結構整治」的方法,為骨骼肌肉系統的「結構異常」問題,提供預防與自療的新途徑,編著「整骱療法」(合記圖書出版社)供助療者參考,書中細述骨骱的構成、骨架結構異常與骨骱錯位的徒手調整法,並陸續研創【倒立位運動】(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與【整足運動】(待出版),結合成完整的結構整治組合。結構整治術也可以說是舊瓶新裝,它是在機能解剖學理論的基礎上,實踐預防保健與自療的實務,而【倒立位運動】和【整足運動】將之化繁為簡,化難為易,集簡單、經濟、安全、便捷、廣效等優點,而且是一種沒有副作用,應該也是當今唯一既省錢、省時又省力的理想自療法。
最後,我敢斷言,類似【倒立位運動】和【整足運動】此等簡單易懂、垂手可得的保健自療法,勢將風起雲湧,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尤其是脊柱病患需要它陪伴終生。
「整骱」健康管理
骱音謝,關節皆謂之骱;東方醫學有正骨術,多因勞動損傷而針對四肢骨骱;西方醫學有整脊術,因解剖學發達,了解脊柱的重要性及其結構與功能的關係,針對整復脊柱而發展出的一種徒手療法。
「整骱健康管理」包含助療(整骱療法)和自療(整骱運動)兩部份
「整骱療法」乃是熔合正骨術與整脊術的整體徒手療法。
脊柱為多骨多關節結構,且具有一定的可塑性,為了矯正脊柱結構異常,西方醫學上發展出一門徒手整脊術(Chiropractic),雖然可以迅速整復脫位的椎骨而釋放壓迫,但是,因失衡的肌肉沒有獲得改善而缺乏動力性穩定,效果不如預期;另一方面,由於骨架系統是一個完整統一的整體,其中,雙足乃骨架的基礎,而骨盆位居骨架中心,是脊柱的基座,上撑軀幹,下承雙下肢,它們脊柱結構異常的只對脊柱作局部的矯正而不顧骨架整體的完整性,脊柱結構異常的致變因素依舊存在,乃是其高複發率的主要原因。
「身體結構百分之百,生理機能百分之百」作為健康的詮釋既為大家所共識,如何維護身體結構的正常成了健康最重要的課題。
人一生當中,身體時有損傷,既無法修理,亦無可更換的備份零件,然而,絕大多數人均可以存活數十年。原來人體「內建治療機制」,具有自我修復的特異功能,一般稱為「自癒力」。
每一個人因先天和後天因素不一樣,「自癒力」各不相同,且任何身體結構的的損傷,都會降低「自癒力」,是故同一個人在不同狀况下,其「自癒力」亦有不同。
人體器官常中,內臟器官均受到妥善的保護,排除先天性異常,在正常情况下,除了「吃」出毛病和「外因」之外,幾乎不會發生損傷性變化。反而是骨骼肌肉系統,特別是其中被稱為「龍骨」的脊柱,因常勞而極易遭受傷害,不但影響神經傳導和血液循環,並可累及相應內臟器官,降低身體的「自癒力」,違害健康。
「整骱運動」乃根據機能解剖學原理,「結構影響功能,功能影響結構」的自然規律,使用最簡單的設備和方法,通過「功能—結構」相互影響的良性循環,達到糾正脊柱結構異常和維持脊柱穩定性的雙重目標,而得到全方位的健康,是最划算、最理想的投資。整骱運動包括「整脊」運動-【倒立位運動】和「整足運動」兩部份,雙足是骨架的基礎,雙足畸變將影響身體核心部位的脊柱,故整足與整脊兼顧,才能保證整脊的效果並達到最佳的功能。
~【倒立位運動】~
把身體倒掛起來運動~
1、倒立位:捨一般倒立之短,而取其長。
2、自身體重牽引(脊柱):讓地心引力成為自然張力,兩力相等交換邊。重新羅列椎骨序列,解放關節活動受限;降低壓力,釋放壓迫。
3、肌肉鍛煉運動:利用等長收縮運動和等張收縮運動鍛煉肌肉,恢復肌肉的彈性與收縮力,增強肌力和肌耐力。可根據自己的身體狀况來決定運動鍛煉的方式和負荷量(動作角度、時間、次數),循序漸進,並按身體的適應性反應,酌以超負荷鍛煉運動,增強體質,找回健康。
Q:運動倒立位的意義何在?
A:這裏所說的運動倒立位是,以雙腿承重,懸空倒掛軀幹,一方面使直立時脊柱所受的G力變成垂掛位的負G,另方面可以髖關節部為支點,利用等長收縮運動和等張收縮運動鍛煉肌肉。【運動倒立位】的安排,不但可解決肌肉鍛煉運動所遭遇到的難題,而且擴大了鍛煉運動的廣度。
例1:脊柱結構異常後,在正壓力之下,肌肉因疼痛而無法自由收縮運動,通常不能(或不敢)作有效的鍛練運動;倒立位釋放壓迫後,肌肉鍛煉運動得以進行。
例2:肌肉鍛煉運動本來就專業又困難,特別是脊柱畸變後,更增加其難度;【倒立位運動】只要把身體倒掛起來運動,肌肉鍛煉運動成為既簡單又容易的運動,人人都可以變成專家。
~【整足運動】~
【上醫足弓墊】
可分為標準足弓墊和量身(足)訂製特殊足弓墊兩種。【上醫足弓墊】的作用猶如足的「模具」,長期穿戴着【上醫足弓墊】運動,由於足部衆多肌肉、肌腱、腱膜等獲得相應的鍛煉,通過肌力作用而產生「整骱」與「鑄型」的結構變化,可以改善或恢復足弓。
【上醫足弓墊】=(標準足弓墊、常數墊)
按人體標準足型製作的鞋墊,供一般足結構異常輕微者使用。
特殊足弓墊(量足訂製)
供足結構異常較嚴重者(如扁平足等)使用,專業技術量足鑄模製墊,過程繁瑣費時,具有調整、矯正等作用。
脊柱結構異常的原因很多,然而,「肌肉」軟弱才是整個問題的關鍵,所以維護骨架結構的健全完美,且與營養、生活習慣,尤其是運動鍛煉等都有密切關係。
長久以來,人們以各種運動來保健和促進健康,唯獨缺乏針對脊柱保養和鍛練的運動方法,究其原因,在於無法同時克服地心引力和肌肉鍛煉的難題。既着眼局部又環顧整體的【倒立位運動】和【整足運動】,為脊柱健康開闢一條新捷徑。
同樣是脊椎動物,野生動物弱肉強食,若不死於外傷,都能活到自然壽限,為什麼有智慧的人反而活不到天年?最根本的原因是人站立起來了。
一、人的直立姿勢,改變了生理機能:
1、處於高位的腦部,長期受重力作用,導致血運(流速)下降,同時下肢靜脈血容易滯留,靜脈血液回流量下降,增加心臟負擔。容易發生心、腦循環系統疾病。
2、脊柱負荷過大,注定發生結構異常變化而致病,「脊柱病」是人類的「宿命病」,它是人體疾病的根源,幾乎所有的慢性病均與脊柱病有關。
3、處於低位的器官組織受到擠壓,影響其形態、結構和機能。如雙足是骨架的基礎,承擔體重又要完全各種活動,造成足部關節結構異常,不但引起各種足病,且常因代償作用終致脊柱病。又如直腸承受最大的內臟壓力,所以易患痔瘡和直腸癌。
4、直立使體腔(胸、腹、盆和椎管)容積改變,內容器官的形態、位置發生相應的變化,影響其生理機能。「十人九痔」就是直立的代價之一。
二、直立解放了雙手,進而開發大腦,創造文明,文明愈進步,疾病的危害愈烈:
以藥物、外科手術和放射線為醫療手段的現代醫療,强求奪天之功,用這樣的思維來醫病,絕非醫學的初衷,其間必然隱藏許多原委與無奈,諸如利益等。
「脊柱病」是人類直立付出的昂貴代價,人類在一生當中都逃不了的「宿命病」,它是疾病的根源,幾乎所有的慢性病和老人病都與脊柱病有關。
如果您同意「脊柱結構百分百,生理機能百分百」的健康新定義;
如果您認同「助療(醫)+自療(病)=治療(自癒力)」的醫病關係
那麽,整骱療法+整骱運動=健康生活
「骱」音謝,關節皆謂骱。整骱運動包括【倒立位運動】和【整足運動】
参考書籍:
倒立位重力牽引及肌強化運動 李廷暉著 合記圖書出版社
整骱療法 李廷暉著 合記圖書出版社
倒立位運動 李廷暉著 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資料提供:澄村整骱教研室 客服專線:(07)7278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