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立位運動】──小兵立大功
澄村企業行 李廷暉
緣由: 百種病果一樣因 泰半疾患脊歪斜
方法: 倒掛乾坤牽脊柱 鍛煉肌肉任我行
原理: 內分結構重整理 終極重塑脊穩定
功能: 提昇抗病免疫力 恢復自然治癒力
特色: 簡單經濟廣效益 安全便利數上醫
倒立位運動包含倒立、自身體重牽引、以及肌肉鍛煉運動三部份。
一、倒立
倒立有許多方式:
1、以雙手著地,雙腳抬高,使身體伸直的倒立。
2、以頭部著地,雙腳抬高,伸直身體的倒立。
3、以頭部與雙手三點著地,雙腳抬高,伸直身體的倒立。
4、固定雙踝(足跟部),頭下、腳上把身體垂直懸吊起來的倒立,應該說「倒吊」較為恰當。
前3種倒立方式極易引起脊柱損傷。第4種方式的倒吊,可以用自身體重牽引脊柱,但是,以負重功能為主的踝及膝關節的結構部位,極易因牽拉、扭轉而損傷。而且這四種倒立的方式均無法進行肌肉鍛煉運動。
【倒立位運動】是藉助特殊設計的倒立設備(新上醫倒立機),以雙大腿承載體重,使軀幹(含骨盆)垂直懸空「倒懸」或「倒掛」起來,一方面以自身體重牽引脊柱,一方面可在倒懸的體位進行肌肉鍛煉運動,所以【倒立位運動】是綜合了倒立、自身體重牽引脊柱和肌肉鍛煉的運動。
二、倒立位重力(自身體重)牽引
把身體倒掛起來,利用自身體重牽引脊柱,其目的是為了安全與效果,而且簡單、經濟、方便,既省錢、省時又省力。
三、肌肉鍛煉運動
脊柱(脊椎)病在臨床表現上有一共同的特點,即長期的、反覆的痠、痛、不適以及運動功能受限。其實它是一種症狀而不是一種疾病,如前所述其基本原因是脊柱結構的異常變化,因結構組織如椎骨、椎間盤、韌帶、關節囊、肌肉、筋膜等的病理變化而產生症狀。
脊柱結構的異常變化不僅改變了身體的重力線,而且為了維持身體姿勢新的平衡與穩定,連帶改變了肌肉原有的長度、收縮力來抵抗重力線的改變,肌肉因此長期伸張或收縮,而使肌力減弱,或因肌肉廢用而鬆弛、萎縮,均可造成肌肉的不平衡。反過來,因外傷或姿勢不良等造成肌肉不平衡,則緊張的肌肉越緊張,衰弱的肌肉越衰弱,亦可引起脊柱結構的異常而產生症狀。必須強調的是,「骨骼、肌肉系統發生結構異常的改變後是不能復原的」。著名的復健醫師Philip E. Greenman指出:「當骨骼、肌肉系統失能後,其餘的人生要持續主動的運動計劃」。就已經作了最好的詮釋。
自療脊柱病(文明病)及其繼發疾病的基本原則就是「糾正脊柱結構異常並恢復其穩定性」,從生物力學角度來看,其中最關鍵的措施就是脊柱肌肉及其相關肌肉系統的鍛煉運動,故肌肉鍛煉的目標有二;其一是增強肌力,其次是恢復肌肉的對稱性與平衡,實際上,這是終結脊柱病的【唯一的】療法(痊癒≠復原,痊癒後的身體已是一個新質的身體)。
肌肉鍛煉本來就難度高而又專業,尤其是脊柱肌肉及其相關肌肉的鍛煉運動,更是困難而且複雜,而且,對一般痠痛症患者來說,更因為懼怕疼痛而不能而且不敢運動,其實不然(知識力與行動力的正確認知)。
如果把骨盆以上的軀體倒掛起來,一方面因自身體重的重力牽引脊柱,而解放了受壓迫的神經,又因為不疼痛使得肌肉群得以自由收縮、運動,解決了不能和不敢運動的難題;另一方面只要按照脊柱屈、伸、側屈、旋轉的功能方式做正確的運動,進行相應肌肉群的鍛煉運動。對側性地(左與右)比較運動鍛煉的難易度,動作較不易完成的一邊,即表示該肌肉群較弱而且是需要加強鍛煉的目標,亦即加強鍛煉「較難做的動作」,就是這麽簡單,使任何人都可以變成肌肉鍛煉運動的專家,保健自療DIY。
資料提供:澄村整骱教研室 客服專線:(07)7278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