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立位運動】解說篇
澄村企業行 李廷暉
機器故障或壞了,一般來說不是接頭鬆了,就是線路斷了亦或者是零件損壞了,簡單地說,結構沒有異常就不會有功能的失常,正常的機器運作應該是「結構百分百,功能百分百」。
人體也是一樣,現代醫學也已經證實「沒有結構改變的病是不存在的」,所謂功能性疾病(如精神病),只是其結構特徵尚未被認識而已,因此,我們也可以給身體健康一個新定義,亦即「身體結構百分百,生理功能百分百」。
機器是人造的,有充足的備份零件,壞了可以一再地修理,換句話說,機器可以死N次。問題是人命只有一條,人體的組織、器官都是唯一的,沒有任何的備份可用,因此,醫生治(或醫)病,無法像「修理」機器一樣─調整或汰換老舊損壞的器官組織,因此只好在生理功能上做文章,這也是醫學的無奈。
一般人對疾病的態度多是被動的醫療,主要原因是盲目地相信科學,被醫學科學洗腦的結果,教育我們有病就要看醫生,就如同汽車故障了要找修車技師修理,電腦當機了要找專業的電腦工程師修理一樣。我既不是否定醫學,也不是要告訴大家有病不要看醫生,而是主張每個人可以通過「主動健康管理」來預防或自療疾病。人體是一部有生命的機器,為了讓只有一條命的機器(人體)連續運作(存活)數十年,老天爺在造人的時候就已經e化了,內建了一套自我修復的機制,而使人擁有超強的生命力,一般簡稱為「自癒力」,它才是真正能够治病的「仙丹」。
雖然老天爺很公平地賦予人人「自癒力」的功能,俗語說:「師父引進門,修行靠個人」。原來「自癒力」的維持和提昇必須靠自己的修為,而因為「知識力」和「行動力」的不同,每一個人的「自癒力」亦各有強弱,因此在同樣的生活條件以及不同的生活環境下,有的人健康,有的人不健康,生病的又好像都是同一些人。
醫療其實是聰明的人用來干涉「自癒力」的工具,正確的醫療可以幫助「自癒力」的提昇,錯誤的醫療則妨礙「自癒力」的發揮。
根據這些事實,我們可以用「助療(醫生)+自療(病人)=治療(自癒力)」這個簡單的等式,來詮釋醫生、醫療、病人、疾病之間的所謂醫、病關係,實際上,能夠救命的人就是自己,那些接受外科手術治療或急救的病人,能不能存活、療癒,最後還是要看「自癒力」的臉色。
實際上,我們可以把「自癒力」與「健康」劃上等號,本來「自癒力」的基礎就建立在身體正常的結構上,身體的任何器官的結構異常都會影響並且降低「自癒力」的發揮。人體的內臟器官(肺與胃直接與體外環境有聯繫),均受到良好的保護,除了嚴重的外傷和侵入性傷害(如中毒、藥物、手術等)以外,幾乎不太可能無故發生結構性的異常變化,而唯有人體的骨架以及肌肉系統,因直立和常勞而容易產生損傷。
除骨折外,人體骨架(脊柱)結構異常均始於「骱(關節)異常」,所以說「骱異常」是人體疾病的根源。
什麽叫做「骱」(骱音謝)?
人體共有206塊骨,骨與骨之間借着結締組織、軟骨或骨組織相連結,形成「骨連結」或「關節」,全身的骨骼由關節連接以構成人體的骨架系統,其主要功能是支持、負重和運動。而從運動的觀點,關節可分為不動關節和可動關節,一般把可動關節統稱為「骱」,音「謝」,是運動的「樞紐」或「支點」,也是血管、神經、淋巴或經絡等「通路」轉折,容易發生滯、斷的地方。
什麽是「骱異常」?
「骱異常」係指下列三種情況:
I、構成骱的骨面失去正常的對合關係(不包含全脫位或脫臼和骨折),一般稱為「半脫位」或「錯位」,且其結構、組織,包括骨、軟骨、韌帶、椎間組織、關節囊和相應肌腱、肌肉均可發生損傷,而直接或間接刺激或壓迫神經,產生相關的臨床症狀。
II、骱的骨面仍對合,沒有發生「半脫位」,但其結構、組織已造成損傷。如撞車、小兒遊戲時推撞等的「揮鞭傷」。
III、可有或沒有「半脫位」,其結構、組織已變性、僵化、增生、黏連等(如退化、退行性變),如各種關節炎。
「骱異常」為什麽是百病之根源?
些微的「骱異常」改變,一般外觀看不出來,自己也感覺不到,由於「自我療癒」的作用,在生理功能上也無法精確地查覺到任何變化,這種狀况就是所謂的「亞健康」。而當累積這些微小的「骱異常」,直到身體的「自癒力」無法抗衡加總的損害變化,則生理功能失常就會顯現,或醫院撿查報告上的生理指數出現紅字,才科學的證實已經生病了;事實上,就「結構與功能」的因果關係來看,自從「骱異常」發生的那一刻,身體就已經生病了。
脊柱的「骱異常」或脊柱結構異常變化後,可導致下列情形:直接或間接使懸掛在脊柱上的內臟、器官產生異位,或因推擠、壓力而使生理功能失常,通路(神經傳導、血液循環等)必發生阻滯或阻斷,影響相應器官的生理功能;甚至運動受到限制等等。總而言之,脊柱結構的異常除了可引起痠、麻、痛、肌無力或肌萎縮等毛病外,尚可引起一系列全身性臨床症狀,包括人體九大系統的所有病症。
另外,足的「骱異常」除了引起各種足病如扁平足、足底筋膜炎、足痛等以外,通常也是造成脊柱結構異常的罪魁禍首。因為雙足是身體骨架的基礎,足病或足痛使雙下肢喪失穩定性和平衡性,進而改變了體態,也啟動了身體的代償機制,使身體處於一個新的穩定平衡位置或姿勢(閃躲疼痛),可導致下肢其他關節的損傷,並造成如長短脚、骨盆歪斜等等的改變,而且它們都是進行且持續性的,最後必引起或加重脊柱結構的骱異常。
為什麼會發生「骱異常」?
人活著就要動,日常生活中,不論是勞動、運動、活動,都可以發生「骱異常」,即使是不動(如睡覺)而維持某姿勢太久也會傷「骱」,「骱異常」在任何年齡層都可能發生,是人類的「宿命」,任何人一生中都逃避不了「骱異常」。
「整骱」健康管理
「整骱」健康管理就是從結構整治的角度,來「保養」或「修理」身體,最終目標就是「脊柱結構百分百,生理功能百分百」,包含被動的「整骱醫療」和主動的「整骱運動」兩部份。
主動「整骱運動」的投資小,報酬大,既省錢、省時又省力地就可以得到全方位健康。擁有五大特色為簡單、經濟、安全、便捷、廣效。
被動「整骱醫療」則需要專業整骱(如脊椎矯正)師和必要的設備,且其最理想的療效亦僅止於糾正「骱異常」,因為缺乏肌肉的平衡穩定作用,通常只能暫時緩解症狀,病痛復發率高。
本DVD介紹【倒立位運動】,或稱為「整脊運動」,是一種適於居家養生、保健、復健和自療的功能性DIY保健運動。
【倒立位運動】影片網址:http://www.youtube.com/watch?v=fv7H3rZRNYs
或 http://www.youtube.com/user/sun98dick 均可自由下載。
【倒立位運動】─小兵立大功
熔合「倒立位」、「自身體重牽引」和「肌肉鍛煉運動」的全方位運動,是整骱運動的主要部份:
緣由: 百種病果一樣因 泰半疾患脊歪斜
方法: 倒掛乾坤牽脊柱 鍛煉肌肉任我行
原理: 內分結構重整理 終極重塑脊穩定
功能: 提昇抗病免疫力 恢復自然治癒力
特色: 簡單經濟廣效益 安全便利數上醫
返璞歸真─健康大突破
24年的實踐經驗已然証實,【倒立位運動】不僅滿足多數腰椎病病人,還嘉惠了許多被某些常見「病名」框住的其他疾患,如失眠、漏尿、輕微貧血等。
讀者也許奇怪,為什麼一帖葯方(喻【倒立位運動】)能治百病(形容許多不同病名的疾病)?關於這個問題,其實只要具有基礎解剖學常識的人,或體驗過【倒立位運動】的朋友,多能加以回答。原來,許多疾病的「症狀成因」在基本上是相同的,只是因為臨床表現不盡相同,而被冠上了不同的病名,事實它們已經被複雜化了。例如不明頭痛、長期失眠、神經衰弱等等的症狀,它們也許各有千百種不同的成因,或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之下逐漸發展而形成,但是頭痛往往導致失眠,睡眠不足亦可引起頭痛,神經衰弱與頭痛和失眠又經常出現在同一張病歷表中,醫生通常不太可能去追究症狀的原始成因,到底是失戀或是被倒會等,久而久之,此等慢性病患者都有一個共同性,亦即「腦部血液循環不良」的現象;腦部因長期缺血或缺氧,而出現各種不相同的臨床症狀。當進行【倒立位運動】使腦部恢復正常血供後,症狀成因既已消失,這些病名各異的病症,自然不復存在(中醫稱為異病同治),所以說,的確是「一帖藥方治百病」。
我敢斷言,類似這種免醫生、拒針藥,普遍而且具備簡單、經濟、安全、方便、廣效等特色的「主動健康管理」,在不久的將來勢必風起雲湧,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部份。
倒立位:
倒立的目的與好處是為了促進血液循環,尤其是腦部,並進而改善身體的內、外在環境,恢復身體各組織、器官乃至各系統之間的正常生理功能。
"倒立”其實不過只是一種『體位的改變』。剛出生的嬰兒被醫生倒過來提著雙腳,小時候玩翻根斗,潛水活動,戰鬥機飛行員在天上翻滾等,都是「倒立位」。人體的生理結構與機能,在其生理限度範圍內,本來就能夠因應各種的體位變化,當然包含倒立的體位,只是觀念認知的不同罷了(知識力)。
一般倒立(如瑜珈)乃以頭、肩或雙手著地以支撐體重,而把身體顛倒豎立起來。另一種倒立則是扣緊雙腳踝,把身體如吊屠體般地倒吊起來。前者容易對脊柱產生壓迫,尤其是頸、胸段交接處(臂叢神經),對身體非常不利。後者則是單純使身體倒立,以自身體重牽引脊柱,但是這種方式涉及髖關節、膝關節和踝關節甚至距跟(足部)關節,這些關節在形態結構上均屬於負重關節,負重能力強,而抗張力功能不足,而且若牽、拉時間太久,尤其是在伸張位合併回旋或扭轉,極易造成傷害,特別是踝關節的部位。況且這兩類的倒立方式,基本上並無法進行肌肉鍛煉的運動。
【倒立位運動】的倒立,是藉助新上醫倒立機,以雙大腿承擔體重,把身體倒置懸掛起來而成頭下腳上的倒立位,並利用地心引力來自然地牽拉人體的脊柱。
【倒立位運動】的安排使骨盆和軀幹,垂直懸空倒掛,並利用堅強的臀肌、股前後肌群來承擔人體的重量,並以自身體重牽引脊柱,既安全又舒適。(請参考倒立位牽引與傳統牽引術比較表或DVD影片介紹)。通過【倒立位運動】的自然牽引脊柱,自然地增寬椎間隙,同時藉著韌帶、椎間盤的張力作用,可以羅列脊椎骨,使其恢復正常序列,糾正「骱異常」。特別是運動倒立位的巧妙安排,在自身重力牽引下可分別進行各段脊柱的屈、伸、側彎、旋轉及其聯合運動,使專業的、複雜的、困難的肌肉鍛煉運動,變成簡單、容易,而且人人可行,連不敢或不能運動的痠痛症患者,都可以輕而易舉的達到鍛煉肌肉的目標(新上醫倒立機的功能不只是提供您簡單的倒立位而已,許多使用者經人介紹購買,但是卻沒有詳細看完DVD影片介紹,以致誤解了運動倒立位的意義,在此特別聲明:運動倒立位的安排,把所有問題全倒過來,自主主動鍛煉運動,護脊又養生,健康不求人)。
倒立位重力(地心引力)牽引:
【倒立位運動】利用自身體重牽引脊柱,與一般傳統牽引術在治療脊柱病的目的上是一樣的,但兩者卻存在著許多差異;如下表:
倒立位牽引與傳統牽引術的比較
|
傳統牽引術 |
倒立位牽引 |
設備變數 |
1機械及電腦設備的誤差。 2操作意外。 |
無。 |
處方變數 |
1醫生:牽引重量、時間、頻率及牽引角度等處方的準確性。 2病人:身體與牽引床面之間的摩擦力及自然反射作用。 |
無。 自身體重牽引,脊柱任何一塊椎骨,在直立位時所受的壓力與倒立位時所受的拉力相等。 |
脊柱曲度 |
脊柱如鋼索般被強制拉直、拉長,忽視脊柱各椎體及椎間盤前後寬窄不一的生理結構形態與生物力學的關係。 |
維持使用者原有曲度,並隨肌肉鍛煉運動進度,因應肌力的逐漸增強作用,改變或恢復其生理曲度,是最自然的。 |
脊柱各部位 所受之牽拉力 |
兩固定點之間,各個椎體、椎間盤及其他結構組織,不論其位置、形態、大小和強度,均受處方設定之固定重量牽拉。脊柱各椎骨大小不一,強度各異,若均施予相同的牽拉力,與牽引治療的目的相違背。 |
自身體重的牽引,包括頸、胸、腰各不同椎體及椎間盤所受牽引力,與直立位時的壓力完全相等,方向相反,完全順應脊柱生物力學的關係,且在使用者可控制下進行運動鍛煉,既安全又有效力。 |
結論 |
違反生物力學特性。輕度牽引效果差,適度(?)牽引症狀可暫時緩解。過度牽引則造成傷害。效果與安全存在多種矛盾性。 |
簡單、經濟、安全、便捷、廣效。省錢、省時、省力,自主運動,鍛煉DIY。 |
倒立位肌肉鍛煉運動:
一般脊柱歪斜或脊柱側彎患者以及其家長,都以為或期望醫生可以把歪掉的或錯位的脊椎骨「喬」回來,糾正「骱異常」。可笑的是醫生本身亦以這種思維來進行醫(治?)療,實在搞不清楚是病家在指導醫生,還是醫生的專業出了什麼問題;【倒立位運動】的肌肉鍛煉運動,提供全方位的運動範圍,哪邊較差就加強鍛煉哪邊,自主運動DIY。
現代醫療認可的背架治(?)療,騙人己久矣!還要繼續騙多久?
整脊、正骨確可糾正「骱異常」,特別是手術治療更是立竿見影。然而,這些被動的醫療,因缺乏肌肉的動力性穩定,病痛的復發率高或甚至加劇,都是可以預期的。
時下最夯的拉筋、拍打、撞牆等主動保健術,對改善循環確有奇效,可也拉、拍或撞不出強有力的肌肉來。
實際上,脊椎骨的畸形與否以及醫生的專業,已經不是喬不喬得回來的問題所在,其實人體的肌肉才是關鍵,真正能够把骨頭「喬」回來的力是來自自身的肌肉,更何況穩定脊柱的力也是來自肌肉,所以只有自身肌力的合理分佈才能達到矯正姿勢不良和糾正結構的異常,而唯一可行的途徑是有計劃的肌肉鍛煉運動,因為肌肉鍛煉無法由他人代勞,當然無法靠「吃」或被動的「健康管理」來實現。
肌肉鍛煉的目的有三:
恢復軟弱或萎縮肌肉的彈性和收縮力
恢復肌肉的平衡力,重塑脊柱的生理曲度
增強肌力,建立脊柱的穩固性
根據人體解剖學原理,從結構與功能的因果關係來看,肢體任何一種運動或動作的完成,都必須靠相應的肌肉群組收縮作功來執行以完成,動作的難易度就意味著肌肉的强弱。因此,我們活用「結構影響功能,功能影響結構」的規律,做有計劃的肌肉鍛煉運動,通過【結構-功能】的良性循環,來達到上述的三項目的。
倒立位肌肉鍛煉運動是建立在脊柱的運動模式,以這個為基礎來實施運動方式,包括前屈、後伸、側彎、旋轉和其綜合運動,基本上,鍛煉的動作均融合在腹屈鍛煉運動和背伸鍛煉運動中,通過「等長收縮運動」和「等張收縮運動」來鍛煉目標肌群(尤其是脊椎側彎患者),運動計劃和負荷量(次數、時間、頻率)因人而異,原則上要注意安全,循序漸進,持之以恒,成效如何自己最能掌握。
★ 後 記 ★
不論您喜不喜歡運動,不論您過去對運動的態度如何,我們都必須接受它,因為只有運動,而且是正確、適宜的運動,才能改善您的身體,維護健康。
我們是兩腳直立生活的脊椎動物,說不定在娘胎中,「骱異常」的毛病就已經發生,而後,自出生那一刻起,「骱異常」將伴隨終生,影響健康,是「宿命」也是人生的「無奈」。
人生嘛!不管有錢沒錢,有病沒病、健康不健康,大家同樣在過日子,同樣可以活數十年,不同的只是生活品質罷了!
不管有錢沒錢,有病沒病、健康不健康,如果您想要過優質的生活品質,每天早、晚5~10分鐘的【倒立位運動】,消弭過去式、現在式和未來式的「骱異常」於無形,防患不健康於當然,祝您健康、快樂、幸福。謝謝!
資料提供:澄村整骱教研室 客服專線:(07)7278916